仇恨言论甚嚣尘上
今天,我们首次举行“打击仇恨言论国际日”纪念活动。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对席卷世界的“仇恨和仇外心理、替罪羊、污名化以及使用贬低、厌恶女性、种族主义、仇外、仇视伊斯兰或反犹太语言的海啸”提出警告。2021年7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宗教间和文化间对话与容忍,打击仇恨言论”的决议,宣布6月18日为打击仇恨言论国际日。
我们都见证了仇恨言论的威力——在社会内部或社会之间煽动歧视、暴力、加深分裂和破坏社会凝聚力。
仇恨言论通常是否定的表达——拒绝尊重、拒绝包容、拒绝多样性。它违背了人权的本质。如果不加以控制,仇恨言论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社会动荡,甚至引发暴力冲突,导致人权遭到严重侵犯。当仇恨言论被社会中有影响力的人利用时,情况更是如此。在缓解社会中的仇恨方面,政治和宗教领袖发挥着关键作用,对跟随他们的人民影响尤其大。若领袖拥抱包容,给所有人空间,真正尊重多样性和重视意见分歧,社会将会蓬勃发展。我们都有责任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避免使用仇恨言论。这要从个人做起。无论是作为集体还是个人,我们都应反对仇恨言论。
网络媒体助长了仇恨言论还是言论自由?
可悲的是,在黑山或其他地方,仇恨言论并不新鲜。如今,有了全球化的社交媒体平台,仇恨言论传播速度快、规模大、影响广。在网上散布仇恨言论成本很低,往往能以匿名的方式实时接触到全球受众。这种现象暴露了全世界民主国家的脆弱性。人们呼吁对社交媒体平台问责,对冒犯性的在线内容进行修改和删除。这也引起了关于言论自由和审查制度之间界限的辩论。
打击仇恨言论并不意味着以独断的标准限制表达自由,而是为了防止仇恨升级为危险行为,特别是煽动歧视、敌意和暴力。《公民权利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提出,这种行为应被法律禁止。联合国呼吁人们发表言论,而非限制言论——言论自由是规范;限制言论自由是例外。但言论必须尊重所有人的权利和尊严,无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其他身分等等。我欢迎黑山对煽动歧视和暴力的案件采取法律行动。在所有案件中,迅速采取行动是为受害者伸张正义、阻止社会受到更多伤害的关键。
仇恨言论和实际伤害
为政治利益而将公共话语武器化也很常见。历史表明,仇恨言论会导致暴行。大屠杀不是从毒气室开始,而是从仇恨言论开始。这些教训让我们所有人都肩负着应对仇恨言论、防止未来伤害的重任。
抵御仇恨
联合国在2019年推出《联合国关于仇恨言论的战略和行动计划》,呼吁采取综合对策应对仇恨言论。《行动计划》要求监测和了解仇恨言论的动态、早期预警、支持国家立法解决仇恨言论。预防是必须的。在这方面,教育是关键,因为教育有能力改变社会,是解决仇恨言论的根源和驱动因素的工具。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按照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愿景,为所有人促进和平、包容和公正的社会。
数字和媒体素养教育对所有人至关重要,让人们接触媒体和其他信息来源,并在使用和分析媒体时灌输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年轻人。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将拒绝仇恨言论,建立对仇恨言论的免疫力。
毫无疑问,打击仇恨言论需要联合国全系统一致行动。我们需要动员各国社会,甚至开展跨国工作。
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所说:“仇恨言论对每个人都是危险的,打击仇恨言论是所有人的责任。 ”
此专栏文章由联合国驻黑山协调员彼得·伦德伯格(Peter Lundberg)执笔,原载于当地媒体(链接)。我们衷心感谢联合国驻黑山系统同事提供素材。欲了解联合国驻黑山系统的工作成果,请前往Montenegro.UN.org。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