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5级地震袭击中苏拉威西省的帕卢时,托凡·萨普特拉回想起2004年电视里印度洋海啸的景象。海啸造成近23万人死亡。他还记得,当时自己是初中生,洪水淹没了他家的房子,毁了父母的生意,他的学业也因此中断。
过往记忆触动了当时24岁的托凡。地震发生后,他从约12小时车程的卢武克赶来协助帕卢居民。托凡说:“我们想到亲人就心急如焚,电话打不通,供电又中断,无法与他们联系。”这场灾难造成4300多人死亡。
托凡通过当地一个组织加入了紧急食品分配工作,帮助与家人失散的儿童找到家人,并为受惊吓的人安排心理支持服务。抢劫案件造成社会充满不信任感,而托凡对当地社区动态的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服务很重要,志愿者能够促进受害者融入社会。”托凡说。
“互助精神”
印尼是全球人口最多的穆斯林国家,神圣斋月所推崇的的价值观——慷慨和同情——在数百万像托凡这样的志愿者得以体现。2018年一项重要民意调查中,约53%的印尼人表示,自己在上个月曾为一个组织提供志愿服务。印尼的社区互助传统由来已久,并得名“互助精神”(Gotong royong)。
Caption: 2021年12月,印尼东爪哇的塞梅鲁火山爆发后,25岁的印尼助产士蕾斯图·努尔·因坦·普拉蒂维在一个疏散中心照顾一名幸存者。
图片来源:© Restu Nur Intan Prat
印尼的志愿服务精神在许多其他国家也有体现。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旗舰项目“2022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深入几个大洲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志愿者和政府的合作对建立更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的益处。报告估计,全球每月有8.62亿人从事志愿服务,即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新冠疫情和气候危机当前,志愿者的贡献正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的“世界必须建立的新社会契约”的重要部分。
印尼位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最容易发生灾害的国家之一。根据印尼国家减灾机构的数据,2021年,印尼约有3034场灾害,830万人受影响。 包括新冠疫情在内,灾害让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受挫,并加剧了本就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联合国支持印尼政府的各方面救灾工作。2021年,印尼新冠感染和死亡人数激增期间,联合国组建了一个氧气工作队,积极协调应对与氧气稀缺有关的问题。 而志愿者往往站在救灾的最前线。
2021年12月4日,塞梅鲁火山爆发后,东爪哇省卢马扬县50多人死亡,1万人流离失所。25名助产士蕾斯图·努尔·因坦·普拉蒂维(Restu Nur Intan Pratiwi)和数百名当地人前来援助该县。她在网上找到地区的志愿服务机会后,就从珍宝市的家出发,驱车90分钟来到卢马扬县。
到了卢马扬县,蕾斯图很快意识到现有的支持服务无法解决妇女的具体需求,“例如提供卫生巾,或为孕妇提供特殊牛奶和维生素。”通过志愿者组织Relawan Negeri,蕾斯图开始在紧急避难所为孕妇提供医疗检查服务。她还与当地医院协调,为孕妇安排免费的超声波检查服务。
蕾斯图采取的性别敏感的干预措施对灾后的可持续重建至关重要,但此类措施可能受志愿服务不平等性别动态的限制。例如,男性参加正式的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较高,而女性参加非正式志愿服务的可能性较高。与正式的志愿服务相比,非正式志愿服务往往地位较低,得到的认可和实际支持较少。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建议决策者采取对性别问题有敏感认识的措施,以加强妇女的参与,如确保妇女有机会参与决策过程。
Caption: 2021年12月,印尼东爪哇的塞梅鲁火山爆发后,特维·阿迪在协调救援物资。
图片来源:© Twi Adi
“互助精神”可以追溯到几代人以前。但自2004年以来,印尼社会事务部通过“备灾学员”(Taruna Siaga Bencana,缩写为TAGANA)将志愿服务正式化。 到2020年底,印尼有超过39,000名备灾学员,另有从事新闻、艺术和民间社会等职业的63,000名“备灾学员之友”。
2021年,联合国与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合作,为备灾学员开发在线培训教材,包括以能力为基础的能力建设框架,特别强调人道主义援助中的性别包容。
来自东爪哇省马朗市的38岁志愿者特维·阿迪(Twi Adi)自2006年以来一直是备灾学员的一员。他参加过几次应急活动,包括在2021年12月塞梅鲁火山爆发后的救灾活动。社会事务部为备灾学员提供小额津贴。而特维说,志愿服务的益处远远不止金钱报酬,“我喜欢帮助别人,在社区层面上有所作为,”他说,“我虽不富有,但可以为社区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此博客由联合国印尼驻地协调员瓦莱丽·朱利安德和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执行协调员托伊里·库尔班诺夫执笔。原载于《雅加达邮报》和联合国新闻英文版。欲了解联合国驻印尼系统的工作,请前往:Indonesia.u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