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阿则乃自豪地站在自家全新的牛棚前。 牛棚里小牛犊茁壮成长,马阿则乃的生活也蒸蒸日上。
马阿则乃是青海省东部的回族人,生活在广阔的青藏高原上。高原地区偏远、人口稀少,工作机会有限。大多数男性移居到城市打工,留下妇女和老人照顾家庭和农场。许多生产性土地荒废。冬天非常寒冷,雨水稀少,而气候变化也让耕作更为困难。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农发基金)和联合国妇女署开展了一个开创性的合作项目,旨在为中国农村妇女赋能。
Caption: 马阿则乃在新家为一名项目工作人员(右)准备传统饮品八宝茶。
图片来源:© 农发基金
多年前女婿去世后,马阿则乃将外孙女张雨涵(音)抚养长大,现在孩子14岁了。直到不久前,马阿则乃一家还生活在中国的贫困线上下,每人每年的生活费少于人民币2300元。
马阿则乃自从听说农发基金支持的青海省六盘山片区扶贫项目支持创新活动后,立即报名参加。通过农发基金支持开展的培训,马阿则乃学到了如何科学养牛的技术,以及推销和销售技巧,还得到高质量的饲料,在支持下建造了新牛棚。而且,她还参加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关于性别平等的讨论。
她说:“培训不仅教我们如何把养殖生意做好,还讨论了妇女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妇女获得公平和平等待遇的权利,比如均衡的工作量。我认为近年来妇女的生活确实有了很大变化。” 在项目帮助下,
马阿则乃每年能能挣三至四万元,家庭获得了稳定、长期的收入来源,甚至重新建造了舒适的新家。
Caption: 马阿则乃的新家
图片来源:© 农发基金
合而为一
农发基金的青海省六盘山片区扶贫项目于2015年启动。青海省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存在极端贫困地区之一,农发基金的项目旨在以可持续、公平的方式减轻贫困,改善农村生计。
在青海部分农村地区,尽管妇女占劳动力的80%以上,但劳动分工高度性别化的做法导致妇女无法赚取公平合理的稳定收入。显然,想要可持续地消除贫困,就必须行动起来。
项目进入第三年,联合国妇女署建议开展合作,将其在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资金与农发基金在农村地区的项目投资结合起来。两个组织能在经济上增强妇女权能,提高妇女对资产的掌控,并确保她们在决策中有发言权。这也将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与相同的组织合作,并通过当地妇联来接触偏远地区的妇女。
两个联合国机构合作以来,项目加强了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并成功地提高了项目落实过程中对性别为核心的问题的认识。这种关注对马阿则乃等妇女获得多元的工作机会、与市场接轨并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为乡村生意牵线搭桥
一直以来,青海各类工艺、贸易相当发达,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时至今日,青海仍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艺术受到高度重视。但因地处偏远,这里的产品很难找到市场。
五十镇的土族人黄兰索四什姐是一名唐卡手工艺人。唐卡是描绘藏传佛教场景和神灵的复杂刺绣和丝绸画,制作耗时很长,但若能找到合适的买家,就有机会卖出高价。
她说:“我年轻的时候,需要背着自己绣好的唐卡,在不同寺庙之间奔走寻找买家。”如今,她与文化局成立的一家企业合作,而这家企业与农发基金青海项目和联合国妇女署倡议合作,在绣娘与买家之间牵线搭桥。企业还帮助妇女建立手工业内的交流网络,并开展培训。
黄兰索四什姐说:“现在销售和营销都由他们来负责,我们手工艺人能专心做我们的作品。”
建立伙伴关系 为农村妇女赋能
在农发基金青海项目的支持下,无数个马阿则乃·泽纳和黄兰索四什姐迎来了生活的转折点。2020年项目结束时,158个村庄的6.9万名妇女参加了这个项目。在接受创业培训的人中,高达75%已自主创业:经营农场餐馆、销售手工艺品、提供家政服务、经营小商店等。部分活动也为残障人士提供了便利, 其中近半在活动后找到了工作。
对于农发基金和联合国妇女署而言,项目开辟了新的合作方式,让双方完成了共同的使命:农村发展和为农村妇女赋能。
Caption: 五十镇的绣工合影。
图片来源:© 联合国妇女署/Jiayuan Wang
农发基金最近在湖南省开启了另一个贷款项目。项目采用了社会性别变革的方法,努力解决妇女在消除贫困和减少不平等方面面临的障碍。项目旨在让16.4万名妇女受益。农发基金和联合国妇女署再次携手合作,释放农村妇女的潜力,让她们改变自己的生活,改造自己的社区。
此报道英文版原载于农发基金网站,经发协办翻译,特此感谢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办公室、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及联合国妇女署驻华办公室同事的支持。欲了解联合国驻华系统的更多工作成果,请前往China.UN.org。